一位14岁的女生说:我是一名中考考生,现在的成绩还行,但总是不如意。班主任在寒假前要我抓紧寒假学习,可是我基本荒废了,我一天到晚都没动过,就一直盯着书。我的学习效率很差,我有点烦躁,有些题做不出来会更难受。
我想玩又不敢,小学倒是天天玩,小学还报了很多兴趣班,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各科老师都觉得我能上重点,但是我总是让他们失望,我总觉得努力的方向不对,我又不想跟父母说。
我从小就是一直以他们的期望为目标,我其实从来都没有什么向往,是他们想让我上重点,到国外,但其实我对这些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我现在有时学着学着就不知道为什么学了,但是我从来没有表现出来。
从很小的时候,在家里我都很安静,不敢顶嘴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只有到同龄人中又会很疯。每一天度过,我都很懊悔自己浪费了一天,越是焦虑急躁越是不想学。家里现在什么活都不需要我动手,这无形之中告诉我,我要注重学习。我很担心自己考不好会让他们失望。老师跟我们讲,比你牛的人比你还勤奋,我就越不敢玩。
我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在跟别人聊天时,如果他不理我,我就会慌,会不断去看手机,以前从来不会,而且我才14就开始长白发了。
我是很在乎别人,小学曾经被孤立过,至今我不知道原因。还有就是我现在看到网上说一些病的症状,如果符合我我就会很担心,我算不算有点抑郁?我谨小慎微,争强好胜,敏感多疑,但有时又会很疯,我是不是有多重人格啊?
我现在看到跟小时候带头孤立我的女孩子同样的发型就会恐惧,小学的时候我很少说话,融入不到别人的团体,现在可以了,但我觉得好累。他们对我都很好,但我有时候不想笑,不想考虑他们,但又做不到。
评论:这位14岁的女孩比较迷失自我,她为什么迷失自我?因为家长太强势,她跟家长的关系不是平等的民主的协商的关系,她不敢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她在理智上完全听父母的安排,但是她的潜意识在悄悄地反抗父母,比如她虽然一直拿着书本在看书,但是效率很低,她不快乐,不敢说不,不敢反抗,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不快乐的没个性的不敢反抗的人,容易被人排斥,她小学的时候曾经被人排斥,如今她读初中了,但是看到别人的发型跟小学的时候带头排斥她的女孩子的发型是同样的,她都会感觉害怕,可见阴影有多重。
一些父母很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不关注孩子是否快乐,或许是父母根本就看不出来孩子快不快乐,因为一些乖巧的孩子会在父母面前装快乐,他们不敢对父母说心里话,害怕父母会失望。父母什么家务都不让他们做,父母给他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条件,如果他们不听父母的话,父母会很伤心失望的。
他们不忍心看到父母伤心难过,于是不得不按照父母指引的道路行走,所以经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读书?严重的会想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前进,但是得让孩子感觉到孩子的人生道路是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的,父母只是帮助参谋而已,父母不是带路者。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人强迫做事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自己是自己心灵的国王。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人都习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觉得自己喜欢什么,别人也应该喜欢什么,自己讨厌什么,别人也应该讨厌什么。
如果我们的心灵格局足够宽广,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心胸狭隘的父母这样看问题:
“我很爱我的孩子,认为学习成绩好很重要,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好,我总是要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我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然后孩子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心胸宽广的父母这样看问题:
“我希望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我不会过度强调学习,我更看重孩子的综合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如果孩子的综合素质好了,不但学习成绩会好,方方面面都会好。
如果过度强调学习,有可能会出现物极必返的现象,或是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孩子的综合心理素质很差,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才。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心理素质好是基础,就是要有很高的情商和逆商,能跟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说服及影响别人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做父母的必须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
如果做父母的过度督促孩子,其实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现。如果父母不让孩子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无形中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私的懒惰的无能的人。
一个优秀的父母,应该做到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很尊重他的。应该做到让孩子感觉到他的存在是很有价值的。让孩子感觉到,不管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他自我选择的结果,没有任何人逼迫他的。任何人做事情如果符合自己的意愿,才会感觉快乐,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只符合别人的意愿,人是不快乐的。
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做事情,效率才会高。反之,效率就会很低。因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
当一个人的知识面太窄,或是人生阅历太少,或是太功利,就会陷入心胸狭隘的境地。心胸狭隘的人,目光很短浅。
图片170:所走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我们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
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六岁前形成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固然重要,但都比不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孩子六岁前与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关系模式,会内化成孩子内在的关系模式,即理智自我与情感自我的关系模式。
理智自我与情感自我的关系模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这个关系模式还会投射到我们与他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上去。
如果我们所走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我们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不能推给谁,只好自己扛。
图片221: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
保持关系比教育更重要,父母和子女没有良好的关系,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甚至你越说他越反着做,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呢?不仅教育的目的达不到,还会失去人间最宝贵的亲情。
当你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你们同喜共悲的时候,不必教育,你的期望也会成为孩子的愿望,那就不仅会收获孩子的成功,还会收获亲情的幸福。
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孩子必然会出问题。